大而化之成语
大而化之”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演变,以下是对这一成语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dà ér huà zhī |
释义 | 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万物受到感化,进入一种化境(即高度和谐、完美的境界),在现代语境中,多用来形容做事情不够细致,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
出处 | 《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里原本是孟子对道德修养层次的描述,后来逐渐引申为成语。 |
语法结构 | 紧缩式成语,通常作谓语,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态度。 |
感情色彩 | 中性偏贬义,多用于批评或自我反省时。 |
近义词 | 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等。 |
反义词 | 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等。 |
成语解析与用法
“大而化之”中的“化”字,原意为改变、转变,但在这里更侧重于一种潜移默化、广泛影响的过程,原意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学识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能够自然而然地影响并提升周围的人,使社会风气得到改善,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做事不够细心,只求大概、不拘小节,甚至有些草率的行为态度。
在工作中,如果某人经常因为粗心大意而犯错,同事或领导可能会用“你总是这么大而化之的”来指出其问题,这里的“大而化之”就是形容做事不够严谨,缺乏细致入微的精神。
示例与造句
-
示例:“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这句话出自朱自清的《文心序》,用来形容某些想法或计划过于宽泛,缺乏具体实施的细节。
-
造句:他平时做事总是大而化之,这次重要的会议准备得也很不充分,结果可想而知。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大而化之”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由于该成语在现代多含贬义,因此在正式场合或需要表达尊重时,应谨慎使用,以免给人留下不专业或不负责任的印象,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明确成语的具体含义,避免产生误解。
相关问答FAQs
-
问:“大而化之”这个成语最初是什么意思?
- 答:“大而化之”最初是指大行其道,使天下万物受到感化,进入一种化境,用来形容道德修养或学识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人。
-
问:在现代汉语中,“大而化之”通常用来形容什么?
- 答:在现代汉语中,“大而化之”多用来形容做事情不够细致,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