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成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词汇宝库中,与“线”相关的成语犹如繁星闪烁,它们或形象生动地描绘生活场景,或深刻隐喻人生哲理,为语言表达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内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线”字的成语:
序号 | 成语 | 释义 | 出处 | 例句 |
---|---|---|---|---|
1 | 一线生机 | 比喻在极危险的境地中留有生还的可能或转机。 | 《宋史·孙傅传》 | 在这绝境之中,他依然没有放弃,努力寻找那一线生机。 |
2 | 千里姻缘一线牵 |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后多用作媒人促成男女双方婚姻的介绍语。 |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 | 他们俩能走到一起,还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啊。 |
3 | 飞针走线 | 形容缝纫技术非常熟练,也可比喻做事快速、敏捷。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一回 | 她飞针走线,不一会儿就缝好了衣服的破口。 |
4 | 穿针引线 | 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或撮合。 |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十二 | 他在这次合作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
5 | 草蛇灰线 |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暗示情节的发展脉络。 | 《花月痕》第五回回评 | 这部小说情节巧妙,草蛇灰线伏笔众多,让人回味无穷。 |
6 | 单丝不成线 | 一根丝绞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也比喻单身,没有配偶。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 | 仅凭他一人之力,单丝不成线,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
7 | 日长一线 | 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是古代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观察归纳。 | 唐·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 | 冬至过后,便开始日长一线,阳气逐渐回升。 |
8 | 行针步线 | 比喻设计划策,如同缝纫时精准地行针走线一样有条不紊。 | 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 | 他精心地行针步线,为这次行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
9 | 皂丝麻线 | 比喻不清不白,关系混乱,如同黑色和白色的丝线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三 | 这件事情被他们弄得皂丝麻线,让人一头雾水。 |
10 | 不绝如线 | 原作“不绝若线”,①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②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 《公羊传·僖公四年》 | 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国家命脉不绝如线,岌岌可危。 |
这些含“线”字的成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它们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更为文学创作、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了生动而有力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这些成语的深入了解和恰当运用,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情感、描述事物、阐述道理,让语言更具魅力和感染力,也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成为我们沟通交流、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
FAQs
Q1:如何正确使用“穿针引线”这个成语?
A1:“穿针引线”字面意思是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在使用时主要用于比喻在双方之间进行联系、沟通、撮合等行为,起到桥梁或中介的作用,例如在商业合作谈判中,中间人帮忙传递信息、协调双方关系,就可以说这个人在“穿针引线”,它强调的是中间环节的沟通与连接作用,且通常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是为了促成某件事情或某种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Q2:“草蛇灰线”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A2:在文学作品中,“草蛇灰线”表现为作者在前文看似不经意地埋下一些细微的线索或伏笔,这些线索可能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语或者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情节片段,就像草蛇爬行留下的痕迹一样模糊而隐约,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线索会在关键时刻逐渐清晰并串联起来,对后续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转变或者主题的揭示起到重要作用,让读者在回顾时恍然大悟,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巧与严密,比如在一些长篇小说中,作者可能在开篇描写一个人物的某个特殊习惯或者提及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在后面的情节中这个习惯或事物却成为了解开谜团或者推动情节转折的关键因素,这就是“草蛇灰线”手法的运用,它使作品结构更加严谨,富有层次感和连贯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