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言不惭成语
大言不惭”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à yán bù cán,意指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宪问》中的一段记载,孔子曾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朱熹在注解时进一步阐述道:“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夸夸其谈而不感到羞愧,那么他往往缺乏真正去实践的决心和能力,也不会考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到,以下是关于“大言不惭”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dà yán bù cán |
注音 | ㄉㄚˋ 一ㄢˊ ㄅㄨˋ ㄘㄢˊ |
简拼 | DYBC |
结构 | 紧缩式 |
感情色彩 | 贬义 |
年代 | 古代 |
热度 | 常用 |
解释 | 满口自吹自夸的话,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 |
出处 | 《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近义词 | 大吹大擂、自卖自夸、出言不逊 |
反义词 | 不露锋芒、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
成语寓意与运用
“大言不惭”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夸大其词、吹嘘自己却从不感到羞愧的人,这些人往往缺乏实际行动的能力或意愿,只是空有言辞上的豪迈,在《东周列国志》中,庞涓就因自恃其才而大言不惭,结果却未能如愿以偿,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可能在聚会上吹嘘自己的成就,或者在工作中承诺无法兑现的目标,这种行为往往会让人感到不可靠。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言不惭”反映了古人对于言行一致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美德,而过于张扬和自吹自擂则受到批评。“大言不惭”带有明显的负面含义,用来批评那些喜欢夸大事实、缺乏真实依据的人,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事求是,避免空谈无忌。
现代应用与实例
在现代社会中,“大言不惭”仍然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行为,在商业谈判中,如果一方不断吹嘘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却无法提供实质性的证据或承诺,另一方可能会认为他是在“大言不惭”,同样,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有人经常吹嘘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却从未真正实现过这些目标,周围的人也会用“大言不惭”来形容他。
相关问答FAQs
问1:如何区分“大言不惭”和“自信满满”?
答:虽然两者都涉及到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但“大言不惭”强调的是毫无根据的夸大和不知羞耻的态度,而“自信满满”则是指基于实际能力和准备的积极心态,自信的人通常会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大言不惭”的人则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问2: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大言不惭”比较合适?
答:“大言不惭”通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喜欢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的人,当某人经常吹嘘自己的成就却从未真正实现过这些目标时,就可以用“大言不惭”来形容他,在讨论社会现象或公众人物时,如果发现他们存在类似的行为,也可以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