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成语
革裹尸,这一成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豪迈的情怀,它不仅是对古代英雄壮举的生动描绘,更是后世颂扬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成语:
维度 | 详情 |
---|---|
基本含义 | 指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形容军人英勇作战,牺牲在疆场。 |
出处溯源 |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豪迈立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
语法结构 | 紧缩式成语,主谓式,可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
近义词汇 |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等,均彰显无畏勇气与决绝之心 。 |
反义对应 | 临阵脱逃,凸显怯懦退缩,与马革裹尸的英勇形成鲜明反差 。 |
典故轶事 | 马援一生征战,晚年请缨出征武陵“五溪蛮”,虽已年迈且染重病,仍坚守战场,最终病逝军中,践行了马革裹尸的壮志 。 |
文学引用 | 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敢学班超苦儿女”,辛弃疾“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借成语抒壮志豪情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赞誉军人或特定职业者不畏艰险、勇于奉献乃至牺牲的精神,如“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 |
马革裹尸,绝非简单字面的惨烈呈现,实则是英雄对使命的执着、对家国的担当,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怀揣此志,奔赴危难,以热血身躯铸就安宁基石,于时代浪潮中,这精神如灯塔,激励后人在各自领域勇毅前行,逢艰难不退,遇挑战无畏,续写壮美篇章。
FAQs
Q1:成语“马革裹尸”中的“革”字读音易错,正确读法是什么?
A1:正确读音为“gé”,不能读作“ɡě”,该字意为皮革,成语本意是用马皮包裹尸体,强调军人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决绝。
Q2:“马革裹尸”常被用于哪些场景?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A2:多用于赞扬军人、消防员、医护人员等群体在危险任务中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精神,也可形容任何为理想或职责献身的行为,因其含褒义,使用时需确保语境庄重,避免戏谑或轻慢,以契合成语背后崇高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