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成语
不寒而栗”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以简洁的四个字勾勒出一种深刻的心理状态,以下是关于“不寒而栗”的详细解析:
成语 | 不寒而栗 |
---|---|
拼音 | bù hán ér lì |
释义 | 不冷而发抖,形容内心恐惧至极。 |
出处 |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事。 |
近义词 | 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
反义词 | 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
成语背后的故事与语境
“不寒而栗”这一成语的诞生,与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义纵密切相关,据《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义纵在任期间,以严厉执法著称,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维护秩序,某日,他竟一日之内上报斩杀了四百余人,这一消息迅速传开,使得整个郡中的百姓及官吏,即便在并不寒冷的日子里,也因恐惧而浑身颤抖,即“不寒而栗”,这种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氛围的紧张与残酷。
成语的现代应用与语境
在现代社会,“不寒而栗”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即使没有直接威胁到自身安全,但仅仅通过想象、听闻或目睹某些恐怖、危险或令人不安的情景时,所产生的强烈恐惧感,读到一段关于灾难现场的描述,或是观看一部悬疑惊悚电影,人们可能会因为情节的紧张和氛围的营造而感到“不寒而栗”,该成语也常用于文学创作中,用以增强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恐惧与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寒而栗”通常带有贬义色彩,但在特定语境下,它也可以表达一种对未知或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在描述某人面对神秘现象或古老传说时的反应时,使用“不寒而栗”可以恰当地传达出那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复杂情感。
成语的变体与误用
在实际应用中,“不寒而栗”有时会被误写为“不汗而栗”,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错误,正确的写法应为“不寒而栗”,寒”指的是寒冷的感觉,而“栗”则是发抖的意思,将“寒”误写为“汗”,虽然发音相近,但意义却大相径庭,因为“汗”通常与热、紧张或努力相关,与“栗”所表达的恐惧感不符,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务必注意其正确写法,以免造成误解或降低表达的准确性。
“不寒而栗”作为汉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表达作用,通过对这一成语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各种语境下的运用技巧,从而更加精准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也应警惕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误用情况,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完美性。
FAQs
Q1: “不寒而栗”中的“栗”是什么意思? A1: “不寒而栗”中的“栗”意为畏惧、发抖,整个成语用来形容在不寒冷的情况下因恐惧而颤抖的状态。
Q2: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有什么区别? A2: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的情绪,但“不寒而栗”更侧重于因恐惧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发抖),而“毛骨悚然”则更强调因恐惧而导致的心理感受(如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