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成语
不三不四”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sān bù sì,指不正派,也指不像样子,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不正经或品行不端的人或事物,以下是对“不三不四”的详细解析:
基本信息
- 拼音:bù sān bù sì
- 注音:ㄅㄨˋ ㄙㄢ ㄅㄨˋ ㄙˋ
- 简拼:BSBS
- 结构:联合式成语
- 感情色彩:贬义词
-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形容人的品行不好
成语出处与典故
“不三不四”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被迫削发为僧,到大相国寺管理被地痞流氓霸占的菜园,这帮不三不四的人想方设法给鲁智深一个下马威,逼他离开,正设计围攻他,没想到鲁智深把他们全打入粪坑里求饶,这里的“不三不四”用来形容那些地痞流氓的不正派和不像样子。
成语辨析与示例
- 正音:“不”字不能读作“bú”。
- 辨形:“四”字不能写作“肆”。
- 辨析:与“不伦不类”意思相近,但“不三不四”更侧重于形容人的品行不端或事物不像样子。
- 示例: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不伦不类、非僧非俗、颠三倒四
- 反义词: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堂堂正正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中,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这个成语也隐含了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现代应用与语境
在现代社会中,“不三不四”这个成语仍然广泛使用,用于形容那些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不正经或品行不端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或者那些言行举止粗俗、不像样子的行为,这个成语也常用于批评那些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问答FAQs
问1:成语“不三不四”是什么意思? 答:成语“不三不四”的意思是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它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不正经或品行不端的人或事物。
问2:成语“不三不四”出自哪里? 答:成语“不三不四”最早见于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