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成语
大逆不道”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dà nì bù dào |
释义 | “逆”指叛逆,“道”指封建道德或当时的道德标准,原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是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现在也用来泛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
出处 |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汉王刘邦数落项羽:“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这里的“大逆无道”即“大逆不道”的前身,后来在《汉书·杨恽传》等文献中也多次出现该成语,如“不竭忠爱,尽臣子义,而妄怨望称引,为妖恶言,大逆不道,请逮捕治”。 |
用法 | 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常被用来引述别人的观点或模拟他人的口吻,带有贬义色彩,鲁迅在《文学与出汗》随感录四十一中提到:“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 |
近义词 | 离经叛道、大逆无道、犯上作乱、罪大恶极等。 |
反义词 | 忠心耿耿、忠君报国等。 |
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军与汉军在广武城相遇,项羽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想和刘邦单独较量来决定天下归属,他在阵前向刘邦喊话,刘邦自知武艺不如项羽,不肯应战,而是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就包括违背约定、杀死卿大夫、违抗怀王命令、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封王封地赶走原主、阴谋杀害义帝怀王以及作为臣子却杀死君主等,称项羽这些行为是“大逆不道”,项羽听了刘邦的数落,气得脸色铁青,拉开劲弓向刘邦射去,刘邦躲避不及中箭受伤,汉军将士赶紧将他抬回城中。
相关问答FAQs
问1:在现代语境中,“大逆不道”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有哪些限制?
答:在现代语境中,“大逆不道”虽然仍可使用,但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它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伦理道德或法律规范的行为,且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评价色彩,在正式场合或涉及敏感话题时,应谨慎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争议。
问2:“大逆不道”与“罪大恶极”这两个成语在含义上有何异同?
答:“大逆不道”与“罪大恶极”都用于形容极其严重的罪行或恶行,但两者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大逆不道”更侧重于描述行为对封建秩序或传统道德的背叛和颠覆,强调其叛逆性和不合法性;而“罪大恶极”则更广泛地用于形容各种极其严重的罪行,不一定局限于对封建秩序或传统道德的背叛,它更侧重于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