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字成语大全
八个字成语大全
在汉语的浩瀚海洋中,八字成语犹如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为语言表达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力量,它们或源自历史故事,或源于民间传说,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哲思,历经岁月沉淀,至今仍熠熠生辉,广泛应用于各类语境之中,以下是一份详尽的八字成语集锦,带您领略其魅力。
序号 | 八字成语 | 释义 | 出处 |
---|---|---|---|
1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办法,也有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争促进之意。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四回:“老菩萨,你看那些人都是从那厢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2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关键的条件。 |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3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4 |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 明·胡广《养正图解·教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5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6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也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 《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
7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内在却一团糟。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
8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 《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人有名池仲鱼者,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既死。” |
9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教语,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10 |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11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
12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原形容法术高出一筹,后指邪气压倒正气,或正义难以战胜邪恶,现多比喻一方的力量超过与之对抗的另一方。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相报,自古至令,因果循环,丝毫不爽。” |
13 |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比喻这一方面有情意,另一方面却没有心思或情怀,多指男女恋爱时一方对另一方有情,而对方却无意。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
14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 《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
15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 同上。 |
16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常用在承诺之后,表示说话算数。 | 《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
17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 | 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徒多掩其所能,长不知短,故不见之神,夫修道不变,则且困矣;如变而成,亦且死矣,何以验之?如夫妻鼻部痈肿,名曰‘对口疮’,人皆厌之,夫妇异体,何以皆著?以见人病,故言气通;气不通安得相染?由此言之,气不相伤,灾不相及也,今曾、骞、牛、冉之徒皆称圣德,其次弟子多少有过失,何也?以为人之才能大小不同,犹有高下之别也,今曾、骞、牛、冉之操行贤于庸人也,如才能高下,何以知此?且曾参、闵子骞之孝,伯牛、仲弓之悌,未闻道于君也;孔子没后,弟子独有若、子夏、子游、子张之属讲习道义焉耳,以此论之,圣人体无善无恶之分也,今瑞物见者多矣:或出于屋壁,或见于地中,类皆虚妄,是故尧发于唐,舜兴于虞;禹产于夏,汤降于殷;文王拘于羑里,武王获于孟津;周公辅成王而摄政;孔子定《诗》《书》,制《礼》《乐》,著作文章垂于后世,此皆圣贤之迹也,非瑞物也,瑞物之出,或当帝王受命之际,或值国家隆盛之时;嘉祥之来,必由善人之所得也,故有瑞 |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