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的成语
中华文化的丰富词汇中,与“葵”相关的成语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葵花的特性,还深刻寓意了人类社会的种种情感与行为,以下是一些包含“葵”字的成语及其详细解释:
成语 | 释义 | 出处/例句 |
---|---|---|
拔葵去织 | 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 《汉书·龚遂传》载,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时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必有次,夫善为政者,必先定民心,然后乃可施以教化,臣请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原作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郡中遂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二年,遣使者征遂,官为水衡都尉,卒官,其后太守每欲采(采)〔索〕民间,辄引绳阁门,犹未肯去,此风至今尤存,故百姓歌之曰:“龚君来,盗贼休;龚君去,盗贼起。” |
拔葵啖枣 | 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枣子,比喻小偷小摸。 | 《战国策·魏策四》载,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何如?”张旄对曰:“韩、秦之交也,魏虽不与秦攻韩,韩亦必德魏矣,今与秦共伐韩而有利焉,则秦将以我为事秦而利于韩也,必德魏而且疑魏,魏受秦德而敌之,其交必入秦矣,此所以便秦而害魏之道也。”魏王曰:“善。”乃罢兵。 |
兔葵燕麦 | 形容景象荒凉。 | 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词:“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两,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注:此处虽非直接描述兔葵燕麦,但通过“凄凉感旧”等词句可联想到荒凉景象。) |
葵花向日 | 向:朝着,形容下级对上级表示忠诚与仰慕。 |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此句虽未直接使用“葵花向日”,但以葵藿倾阳喻指忠诚,与葵花向日寓意相近。 |
葵倾向日 | 形容下级对上级表示忠诚与仰慕。 | 同“葵花向日”,两者意义相近,均表达了一种忠诚与仰慕之情。 |
燕麦兔葵 | 形容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 此成语与“兔葵燕麦”意义相近,均用于描绘荒凉之地的景象。 |
葵藿倾阳 | 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中有“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的描述,后演化为成语“葵藿倾阳”。 |
葵藿之心 | 比喻臣下对君主表示忠诚或对所仰慕的人的尊敬之情。 | 此成语与“葵藿倾阳”意义相近,均强调了忠诚与仰慕之情。 |
相关问答FAQs
问1:有哪些成语是形容下级对上级忠诚的?
答:形容下级对上级忠诚的成语有“葵花向日”、“葵倾向日”、“葵藿倾阳”和“葵藿之心”,这些成语都借用了葵花或豆类植物叶子倾向太阳的自然现象,比喻人心向背,特别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诚与仰慕。
问2:如何理解“拔葵去织”这个成语的含义?
答:“拔葵去织”原意是指拔掉葵菜,不再织布,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这个成语出自《汉书·龚遂传》,讲述了龚遂作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鼓励百姓种植作物,同时自己并不与民争利,从而赢得了民心的故事,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赞扬那些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官员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