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发现 > 反义词的成语

反义词的成语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08日 00:32:42分享发现65

汉语的成语中,反义词的运用是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现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及其解释:

反义词的成语

序号 成语 解释
1 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2 古今中外 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3 古往今来 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4 天南地北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5 出生入死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6 舍生忘死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7 醉生梦死 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8 承上启下 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多用于写文章方面。
9 承前启后 承接前面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
10 开天辟地 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11 惊天动地 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12 顶天立地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13 花天酒地 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
14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15 改天换地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16 翻天覆地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17 翻来覆去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18 顾此失彼 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不能全面照顾。
19 厚此薄彼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冷淡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20 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21 街头巷尾 指大街小巷。
22 继往开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23 扬长避短 发扬或发挥优点或有利条件,回避或克服缺点或不利条件。
24 说长道短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25 今是昨非 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26 口是心非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27 似是而非 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28 空前绝后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

FAQs

什么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是指成语中包含一对或多对意义相反的词语,通过对比和映衬,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类成语往往能够生动地表达出复杂的意思和情感。

反义词的成语

如何正确使用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正确使用含有反义词的成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理解成语中每一对反义词的含义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整体意思;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避免误用或滥用;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确保与上下文

反义词的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fenxiangfaxian/2451.html

标签: 义词成语
分享给朋友:

“反义词的成语” 的相关文章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关键要素 时间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冬 地点 洛阳伊川书院(程颐讲学处) 人物 杨时(字中立,福建将乐人,时年约40岁)、游酢、程颐(理学家,程颢之弟) 核心事件...

成什么上什么四字成语

成什么上什么四字成语

是一些“成什么上什么”的四字成语: | 成语 | 释义 | 出处 | 例句 | | --| --| --| --| | 成千上万 | 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看着那乌克斋、邓九公这班人,一帮动...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

汉语的成语谜语中,“四通八达”打一成语的谜底是“头头是道”,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一谜底的由来和相关含义: 谜面与谜底的关联 字面理解:“四通八达”形容道路通向各个方向,交通十分便利,从字面上想象,到处都是道路,仿佛每个方向、每个...

猴子屁股 坐不住

猴子屁股 坐不住

屁股——坐不住,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猴子好动、难以安静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像“猴子屁股”一样坐不住的人,他们充满活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猴子屁股坐不住”的表现及原因 表...

苍蝇叮鸡蛋 无孔不入

苍蝇叮鸡蛋 无孔不入

叮鸡蛋——无孔不入,这句歇后语形象地描绘了苍蝇利用鸡蛋壳上微小气孔进入其内部产卵或觅食的行为,以下是关于这一现象的详细解释: 项目 描述 现象 苍蝇在鸡蛋表面产卵,幼虫通过气孔进入蛋内 科学原理...

布袋里装钉子 个个想出头

布袋里装钉子 个个想出头

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这句歇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种不甘被埋没、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状态,以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来源与出处 历史典故:这一歇后语源自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故事,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当时秦国围攻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