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的成语
汉语的丰富词汇中,绕的成语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为语言增添了无尽的韵味与色彩,这些成语不仅描绘了声音、景象的缭绕之美,还蕴含了情感的缠绵、思维的周折以及生活的纷繁复杂,以下将详细探讨几个典型的绕的成语,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其含义、出处及例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成语 | 含义 | 出处 | 例句 |
---|---|---|---|
余音绕梁 |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听完这场音乐会,那悠扬的旋律仍余音绕梁,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
珠围翠绕 | 形容妇女装饰华丽或景色优美,色彩缤纷。 | 《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两位太太穿的都是一样:珠围翠绕,插凤穿耳,手指头上十个指甲倒有九个镶着金的、银的、宝石的。” | 她身着华服,珠围翠绕,宛如从画中走出的仙子。 |
绕梁三日 |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 《列子·汤问》 | 此曲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
黏吝缴绕 | 形容下棋一味贪子纠缠,烦琐不堪,后指人做事过于繁琐,不干脆。 | 《尧山堂外记》第一○一卷引明王琼《双溪杂记》:“李西涯作相时,以‘黏吝缴绕’四字题其斋。” | 他做事总是黏吝缴绕,让人难以忍受。 |
雷惊电绕 | 形容琴声低沉而急骤,如雷鸣电闪,后多比喻落笔如飞的笔画。 | 《未央歌》第七章:“只见他运笔如雷惊电绕,一气呵成。” | 书法家挥毫泼墨,雷惊电绕,一幅佳作顷刻而成。 |
龙蟠虎绕 | 犹言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 《水经注·江水》:“山势峭拔,云峰峻立,北临长江,龙蟠虎绕,真乃帝王之宅也。” | 此地形龙蟠虎绕,易守难攻,实为兵家必争之地。 |
余音缭绕 |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 《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时却暗暗领略,觉得他的抑扬顿挫同那黄钟大吕相和,竟若金石丝竹做出的乐调一般;而且每个字都像珍珠般地圆转,总觉余音缭绕,十二分可爱的。” | 她的歌声余音缭绕,让人陶醉其中。 |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 经过百炼的钢,竟然变成可以绕指的柔软之物,比喻经历失败后变得无能为力,后用来比喻使火爆强硬的性情变得柔顺。 | 《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那边这剑,旁薄了吹毛断发;这边这刀,晃荡了削铁如泥,只这两件,就难得一二两的刃口,一时错不到寸黍纤微,怎的合在一处,就成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呢?” | 经过多年的磨练,他的性格已从刚烈变为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
牛眠龙绕 | 旧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宋史·赵善应传》:“先是,邑有牛眠龙绕之墟,善应父葬焉。” | 古人迷信,常选牛眠龙绕之地作为坟茔,以求福泽后代。 |
余韵绕梁 | 韵:韵律,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 |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按《列子》原文并无“余韵绕梁”这一说法,但根据语境可引申出此意) | 他的朗诵余韵绕梁,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
除了上述成语外,还有“歌声绕梁”、“翠绕珠围”、“遏云绕梁”等绕的成语,它们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在使用绕的成语时,可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描述音乐或歌声时,可以使用“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等成语;在形容景色或装饰时,可以使用“珠围翠绕”、“翠绕珠围”等成语;在表达情感或性格时,则可以使用“黏吝缴绕”、“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等成语。
以下是关于绕的成语的两个常见问题及解答:
-
问:如何区分“余音绕梁”和“余韵绕梁”? 答:“余音绕梁”主要用来形容歌声或音乐的高亢悠扬,让人回味无穷;而“余韵绕梁”则更侧重于诗歌或文章的韵律美,强调其深远的影响和持久的魅力,两者虽然相似,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
问:“黏吝缴绕”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情况? 答:“黏吝缴绕”原指下棋时一味贪子纠缠、烦琐不堪的行为,后引申为人做事过于繁琐、不干脆的情况,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处理事情拖泥带水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