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发现 > 听的成语

听的成语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04日 23:25:25分享发现101

汉语的丰富表达中,与“听”字相关的成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不仅生动描绘了“听”这一行为的多种状态,还深刻揭示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对信息接收的态度与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听”字相关的成语及其详细解释:

听的成语

序号 成语 释义
1 闭目塞听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或思想保守。
2 垂帘听政 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用帘子遮隔以保持宫廷礼仪。
3 俯首听命 低着脑袋听从命令,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4 姑妄听之 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就相信,表示对所听内容持保留态度。
5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或严重的罪行。
6 耸人听闻 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了感到震惊。
7 听其自然 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也指尊重客观规律。
8 听天由命 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作主观努力,是一种宿命论思想。
9 危言耸听 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10 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娓娓指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
11 惟命是听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
12 洗耳恭听 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13 言听计从 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
14 听人穿鼻 比喻听凭别人摆布,穿鼻指牛鼻子穿桊。
15 耳听八方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16 听之任之 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
17 听而不闻 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18 混淆视听 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使人产生错觉,不易分辨真伪和是非。
19 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20 偏听偏信 只注重一方面的意见,就容易信以为真,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听”这一行为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言更加生动、准确。

FAQs

Q1: 如何正确使用“闭目塞听”? A1: “闭目塞听”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愿意或不敢面对现实、对外界信息采取封闭态度的人,在使用时,可以将其置于句子的主语之后,如“他闭目塞听,对周围的变化一无所知。”该成语也常用于批评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听的成语

Q2: “言听计从”与“惟命是听”有何区别? A2: “言听计从”和“惟命是听”都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信任和服从,但两者在用法和语境上略有不同。“言听计从”更侧重于对言论和计谋的完全接受和采纳,强调的是对智慧和策略的信任;而“惟命是听”则更侧重于对命令和指示的绝对服从,强调的是对权威和地位的尊重,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更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fenxiangfaxian/1513.html

标签: 听力
分享给朋友:

“听的成语” 的相关文章

赞美老师的成语

赞美老师的成语

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老师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品德和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敬意,中华文化中孕育出了许多赞美老师的成语,这些成语如同珍珠般散落在语言的宝...

公用毛巾打一成语

公用毛巾打一成语

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谜语,它们以巧妙的方式考验着我们的思维和联想能力,我们就来探讨一个有趣的谜语——“公用毛巾打一成语”,这个谜语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结合了汉字的多义性和成语的丰富内涵,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打边鼓打一成语

打边鼓打一成语

解答成语谜题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联想和比喻来寻找符合谜底的成语。“打边鼓”这个谜面,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层的含义,我们将通过详细的分析和推理,来揭示这个谜题背后的答案。 解释 打边鼓 字面...

滚水锅里煮棉花 熟套子(老一套)

滚水锅里煮棉花 熟套子(老一套)

生活的大舞台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些现象就如同“滚水锅里煮棉花——熟套子(老一套)”一样,看似熟悉,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值得我们细细思索的奥秘。 “滚水锅里煮棉花——熟套子(老一套)”的现象剖析 场景...

肥猪跑进屠户家 送上门的肉

肥猪跑进屠户家 送上门的肉

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意外的情节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肥猪跑进屠户家——送上门的肉”,这句看似简单直白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与无尽的想象空间。 类别 具体表现 示例 商业...

程咬金的斧头 就这三下子

程咬金的斧头 就这三下子

众多的歇后语中,“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广为人知,这一歇后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有趣的人物故事。 程咬金其人 姓名 程咬金(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 字 义贞 籍贯 济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