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观后感
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初识雷锋:苦难中绽放的善良之光
影片以闪回的画面将观众带回到20世纪40年代的湖南农村,年仅7岁的雷锋,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父亲被日军殴打致死,母亲不堪凌辱自尽,哥哥和弟弟相继饿死,这些场景通过黑白影像与低沉的旁白交织呈现,让我深刻感受到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当看到小雷锋赤脚在雪地中砍柴,却被地主婆用刀砍伤手臂时,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这种童年经历不仅塑造了雷锋坚韧的性格,更让他对弱势群体产生了深切的共情,为他日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奠定了情感基础。
螺丝钉精神: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
影片用多个细节展现了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在鞍钢工作时,身高1米54的他坚持驾驶大型推土机,即使因身材矮小需要猫着腰操作,仍坚持完成高强度作业,在部队中,他利用休息时间修补战友的衣服,将节省的津贴捐给灾区,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在暴雨中护送老人和孩子的场景:当得知老人要去二十多里外的女儿家时,本已请假看病的他毅然折返,背着孩子在泥泞中跋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迹,正如他所说"就像机器上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启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雷锋精神是否过时?影片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当看到现代都市中志愿者帮助流浪动物、社区老人自发组织互助小组时,我意识到这种精神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去年冬天,我们小区物业师傅冒着寒风修复冻裂水管的场景,与雷锋冒雨送大娘的画面形成了奇妙的时空呼应,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榜样力量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将善意融入日常生活的坚持。
精神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社会各界仍在倡导学习雷锋,但现实中仍存在值得深思的现象,部分年轻人将"做好事"等同于"作秀",有些人对需要帮助者视而不见,影片中雷锋默默捐款、不留姓名的行为,与当下某些"网红式公益"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提示我们,传承雷锋精神不仅要学习具体行为,更要领悟其内在动机——将帮助他人视为生命价值的自然延伸。
个人实践:从观影到行动的转化
观影结束后,我尝试将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地铁上主动为提重物的老人让座,参加社区垃圾分类宣传,这些"微小"的实践让我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当看到菜市场摊主主动为老年顾客优惠时,当同学自发为生病的教师整理课件时,我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脉动,这些经历印证了影评人所说的"雷锋从未离开,只是换了新的姓名"。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在现代社会,如何避免将学雷锋流于形式?
答:关键在于将外在倡导转化为内在自觉,建议通过三个维度实现: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如学校将社区服务纳入课程;媒体多报道普通人的善举,减少"造神"式宣传;个人培养"日行一善"习惯,如每天记录并分享助人小事,当善意成为生活习惯,学雷锋就超越了运动式局限。
问:如何看待"雷锋精神是特定时代产物"的观点?
答:这种观点存在认知偏差,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人类共有的道德追求,只是不同时代表现形式不同,古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近代张謇实业救国、当代袁隆平攻坚科研,都是同一精神谱系的延续,只要存在需要帮助的群体和公共事务,雷锋精神就有现实意义,其本质是超越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