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观后感
父子形象的鲜明对比
- 老包:他是秦府的一名老仆人,忠厚老实、勤劳善良却又懦弱,他一生省吃俭用,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期望他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老包对儿子的爱是无私的,甚至是有些盲目的,他为了满足儿子的虚荣心,不惜去偷东家少爷的头油,自己穿着破旧的棉袍,却让儿子穿着体面的青布棉袍和锃亮的皮鞋。
- 包国维:作为老包的儿子,他从小在父亲的溺爱下长大,养成了好逸恶劳、虚荣攀比的性格,他不思进取,整天与纨绔子弟厮混,追求物质享受,嫌弃自己的父亲穷酸,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否认与父亲的关系,他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父亲的感情,也最终导致了他被学校开除,父子俩的希望彻底破灭。
悲剧根源的深度剖析
- 家庭教育的缺失:老包对儿子的爱过于溺爱,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只注重满足儿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对儿子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无原则的溺爱,使得包国维从小就养成了自私、虚荣、不劳而获的性格,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社会阶层的压迫: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包氏父子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但却受到了上层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包国维在学校里因为家境贫寒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轻视,他为了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不惜模仿阔少的生活方式,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这种社会阶层的压迫,使得包氏父子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影片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 对家庭教育的警示: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过度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影片所揭示的社会阶层问题,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依然存在,教育公平也有待进一步实现,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相关问题与解答
- 问题一:老包对儿子的爱究竟是对还是错?
- 解答:老包对儿子的爱从情感上来说是出于本能,他希望儿子能过上好日子,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他的爱的方式却是错误的,他没有正确地引导儿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是一味地溺爱和纵容,导致儿子走上了歧途,老包对儿子的爱是错位的爱,既伤害了儿子,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 问题二:包国维被学校开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解答:包国维被学校开除的根本原因是他自身的堕落和错误行为,他多次留级,不好好学习,还与同学打架斗殴,严重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他追求虚荣,模仿阔少的生活方式,却不注重自身品德和修养的提高,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和要求,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发展,但最终导致他被开除的还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