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手抄报
艾滋病知识普及
艾滋病的基本概念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 病毒)引起,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 CD4T 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 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 8~9 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 |
---|---|
性接触传播 | 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阴道性交等性行为方式,如果一方携带 HIV 病毒且在性行为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正确使用安全套),就很容易将病毒传播给另一方,多个性伴侣、性伴侣不固定等情况会增加感染风险。 |
血液传播 | 输入被 HIV 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受 HIV 污染的、未经过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与 HIV 感染者共用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剃刀等;纹身、纹眉、穿耳等美容行为,若使用的器械未经严格消毒,也可能传播艾滋病;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若不小心被 HIV 感染者使用过的尖锐器械刺伤皮肤,存在感染风险。 |
母婴传播 | 感染了 HIV 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 HIV 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一般会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症状有所不同:
-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 HIV 后 2 4 周左右,部分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多数轻微,持续 1 3 周后缓解,血液中可检出 HIV RNA 和 p24 抗原,而 HIV 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由于急性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其他疾病。
- 无症状期:急性期过后,感染者进入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平均约 8 9 年,在无症状期内,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但体内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到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CD4T 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免疫功能逐渐下降。
- 艾滋病期: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 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低于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进入艾滋病期,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结核杆菌感染、真菌感染(如念珠菌食管炎、隐球菌脑膜炎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感染等;常见的肿瘤有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虚弱、盗汗、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情逐渐加重,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 避免高危性行为: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有效措施,避免与多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性接触,可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 确保血液安全: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如需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应确保其来源正规、经过严格的 HIV 检测,医疗单位应严格遵守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防止医源性感染。
- 阻断母婴传播:感染 HIV 的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如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采用人工喂养,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
- 加强宣传教育: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校、社区、媒体等应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艾滋病的良好氛围。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 解答:不会,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如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咳嗽、打喷嚏、共同进餐、共用马桶、浴缸、游泳池、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一般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因为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的生存能力较弱,且不会通过完整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
问题 2:如果有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应该怎么办? 解答:如果有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应尽快采取措施,在高危行为发生后 72 小时内(最好不超过 24 小时),可到当地疾控中心或定点医院咨询并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阻断药物越早服用效果越好,需连续服用 28 天,在窗口期(一般为 2 6 周)后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可在 3 个月后再次复查,以排除感染的可能,应避免再次发生高危行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