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作为安徽省内中医药教育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赋予的使命,以下是对该校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23年列入安徽省“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
校区分布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4个校区,具体地址如下:
校区名称 | 详细地址 |
---|---|
少荃湖校区 | 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230012) |
梅山路校区 | 合肥市梅山路103号(230038) |
史河路校区 | 合肥市史河路45号(230031) |
六安路校区 | 合肥市寿春路300号(230061) |
学科专业设置
(一)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及8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入选为安徽省行业特色培育高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学科1个、前1%学科1个,安徽省Ⅱ类、Ⅲ类高峰学科各1个,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4个,安徽省特色学科2个,特色培育学科1个,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重点学科17个。
(二)本科专业
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32个本科专业,部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括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等。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492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275人,拥有国家杰青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全国“医务名匠”1人、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3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3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1人、省杰青6人、省优青5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
教学成果
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8项、一等奖25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个,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
科研实力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8项,建有2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建有58个产学研合作基地,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
医疗服务
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门诊部,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2023年,获建安徽省首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分别在希腊、英国设立雅典中医药中心和曼彻斯特中医药中心,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
校园文化
校训:至精至诚,惟是惟新。
校歌:《青春在飞扬》。
校庆日:5月19日。
就业情况
近五年,学校最终就业率平均约94%,2023届毕业生总数为4682人,毕业去向落实人数是4398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93.93%。
FAQs
问题1: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专业有哪些?
答: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专业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问题2: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就业情况如何?
答: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就业情况良好,近五年最终就业率平均约94%,2023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93%,其中研究生为94.10%,本科生为93.89%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