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学科特色的高等院校,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下是关于这所大学的详细介绍:
项目 | 详情 |
---|---|
中文名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外文名 |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简称 | 成信大、成信、CUIT |
创办时间 | 1951年 |
主管部门 | 四川省 |
学校类别 | 理工综合类 |
办学性质 | 公办大学 |
校训 | 成于大气 信达天下 |
校歌 | 《有我担当》 |
校庆日 | 10月26日 |
历史沿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之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始建于1951年,经过多次改制和发展,学校于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学校获批博士授予单位,标志着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
校区与设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拥有航空港和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
学校以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管理经济三大学科群为重点,形成了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格局,现有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ESI全球前1%学科,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中心),开设招生本科专业53个,其中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博士800余人,高级职称650余人,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优秀人才120余人次,学校还聘请了100余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专家为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起“三段培养、两次分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支撑气象、统计、国防等事业发展,现有2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6个市厅级科研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5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85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认真贯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知名校友
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知名校友包括李泽椿、陈睿、陈罡、陈泮勤、李国平、庄国泰、李曦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学科特色、强大的师资力量、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FAQs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哪些优势学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管理经济三大学科群为重点,形成了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格局,现有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ESI全球前1%学科。
-
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如何?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