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日而食成语
并日而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ng rì ér shí,以下是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ìng rì ér shí |
解释 | “并日”指两天合并成一天,形容因贫困而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食物,不能天天得食,两三天才能得一日之粮,用以刻画物质极度匮乏的生活状态。 |
出处 | 《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原指儒者安贫守道的生活状态。 |
结构 | 联合式成语,前后语义相互补充强化,着重表现粮食短缺导致的持续性困顿。 |
近义词 | 食不果腹、饔飧不继等,这些成语都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物质匮乏的状态。 |
反义词 | 食前方丈,与“并日而食”所代表的贫困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语法 | 紧缩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用于描述生活穷困的情况。 |
在历史文献中,“并日而食”有不少应用实例,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思惟北征……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将原本描述个人清贫的词汇扩展至军事领域的艰苦条件,生动地展现了行军作战时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状况,东汉末年陈王刘宠的历史故事中,也有“屋塌田荒,王府中人并日而食”的记载,这表明即使是贵族阶层,在遭遇变故时也可能陷入贫困的境地,该成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近代语言应用中,该成语常被用来描述战乱或自然灾害导致的民生困苦,例如20世纪40年代文学作品中“解放前汪大爷一家过着饥寒交迫生活,全家老小并日而食”,通过具体家庭的生活细节展现成语的现实意义。
“并日而食”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它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FAQs
问1:除了文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并日而食”这个成语?
答:在一些描述贫困地区人们生活状况的场景中可以使用,比如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极低,村民们常常过着“并日而食”的生活;或者在一些遭受重大灾害的地区,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物资极度匮乏,也会出现“并日而食”的情况,在一些描写古代灾荒年份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中,该成语也经常被用来生动地展现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
问2:“并日而食”与“箪食瓢饮”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区别?
答:“并日而食”侧重于形容因粮食短缺而导致不能天天有食物吃,两天甚至多天才能吃一天的粮食,强调的是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程度,重点在于饮食的不规律和粮食的不足,而“箪食瓢饮”出自《论语·雍也》,原句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它主要描述的是一种简朴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更强调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重点在于生活的简朴和对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