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成语
不毛之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拼音为bù máo zhī dì,这个成语原指不生长庄稼、草木的土地或地带,后泛指荒凉贫瘠或未开垦的地方,以下是关于“不毛之地”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ù máo zhī dì |
注音 | |
解释 |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
出处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
结构 | 偏正式 |
用法 | 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
近义词 | 穷山恶水、穷乡僻壤、不牧之地、寸草不生等 |
反义词 | 鱼米之乡、天府之国、膏腴之地等 |
成语典故与示例
“不毛之地”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郑国与楚国的战争,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被迫投降,请求楚王赐予“不毛之地”以度余生,在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中就有使用:“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文化内涵与应用
在农耕文明中,土地是生存的基础,“不毛之地”象征着资源匮乏与生存危机,成语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形容环境的恶劣或生存条件的艰苦,它也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资源,努力改善生存环境。
相关问答FAQs
问1: “不毛之地”中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 在“不毛之地”中,“毛”古通“苗”,指的是地面生长的植物,尤其是农作物。“不毛之地”即指不长庄稼、草木的土地或地带。
问2: “不毛之地”有哪些近义词和反义词?
答: “不毛之地”的近义词有穷山恶水、穷乡僻壤、不牧之地、寸草不生等;反义词则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膏腴之地等,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不同环境下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