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成语
朝三暮四”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拼音为zhāo sān mù sì,这个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与典故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这段文字讲述了战国时期宋国一位养猴老人的故事,老人喜欢猕猴,家里养了许多猴子,他与猴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考虑减少猴子的口粮,起初,他打算早上给猴子们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但猴子们嫌少,纷纷发怒,老人改口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听后非常高兴,以为得到了更多的食物。
成语寓意与启示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典故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它也揭示了人性中贪婪和短视的一面,以及在面对利益时容易受到表象影响而忽视实质的问题。
成语用法与示例
“朝三暮四”属于贬义词,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
- “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这句话形容了一个人做事反复无常,没有坚定的立场和决心。
-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坟·灯下漫笔》,用“朝三暮四”来形容规则的不稳定和多变。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等。
- 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始终不渝、一如既往等。
相关问答FAQs
问:“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答:“朝三暮四”最初是用来形容养猴老人用诈术欺骗猕猴的故事,老人通过改变分配橡子的时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让猕猴们误以为得到了更多的食物,从而安抚了它们的情绪。
问:在现代社会中,“朝三暮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样的人或行为?
答:在现代社会中,“朝三暮四”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做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的人或行为,这些人可能缺乏主见和坚定的立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或行为,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诚信和稳定性的人或组织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