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偕老成语
头偕老是汉语中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成语,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与期许,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个成语: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ài tóu xié lǎo |
注音 | |
释义 | 夫妻共同生活到头发白了的老年,象征婚姻美满、长久 |
出处 | 《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明·陆采《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 |
近义词 | 白头到老、白头相守、百年偕老 |
反义词 | 分道扬镳、半路分手 |
语法结构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作祝颂之辞 |
感情色彩 | 褒义 |
常见用法 | 常用于婚礼祝福等场合,如“祝愿新人白头偕老” |
成语溯源与文化内涵
“白头偕老”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卫风·氓》中的“及尔偕老”,原意是“与你一同到老”,明代陆采在《怀香记·奉诏班师》中首次以“白头偕老”形容夫妻关系,赋予其婚姻美满的寓意,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重视,更蕴含着“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深层价值观,古代社会推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观,而“白头偕老”正是这种观念的凝练表达。
语言解析与使用规范
-
字音辨析:“偕”字易被误读为“jiē”,正确读音应为“xié”,在成语“与时偕行”中,“偕”同样读作“xié”。
-
字形辨析:“偕”与“皆”字形相近,但含义截然不同。“偕”强调“共同”,如“偕老”;而“皆”表示“全部”,如“尽人皆知”。
-
语法应用:该成语多用于祝福或描述理想婚姻状态,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在文学作品中,也可用于刻画恩爱夫妻的形象,例如巴金《寒夜》中便有相关表述。
文学与艺术中的映射
“白头偕老”不仅是日常祝福语,更频繁出现在文艺作品中。
-
戏曲:明代传奇《怀香记》通过“奉诏班师”一幕,以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期许,展现了这一成语的温馨内涵。
-
小说: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以老年夫妇的相处之道,探讨了“白头偕老”背后的包容与磨合,提出“非相视如仇,焉得白头偕老”的辩证思考。
-
现代故事:民间流传的“曹世真与张攸”的爱情故事中,“今执子之手,愿与子偕老”的告白,赋予成语更具体的浪漫场景。
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白头偕老”仍被视为婚姻的理想状态,但其内涵已融入更多时代元素:
-
情感基础:现代婚姻更强调爱情与责任的双重支撑,婚礼上常见的“白头偕老”祝福,既包含对长久关系的期待,也隐含对双方经营婚姻的期许。
-
社会启示:据统计,中国近年离婚率有所上升,这一现象引发对“白头偕老”背后价值观的反思,专家指出,婚姻需要双方共同成长、包容差异,而非单纯依赖传统观念的约束。
-
文化传承:作为四字成语,“白头偕老”常被用于书法、楹联等艺术形式,传递中华文化对家庭和谐的重视,新婚家庭的装饰中常见“白头偕老”主题的吉祥图案。
相关成语对比
-
白头到老:与“白头偕老”含义相近,但更侧重时间维度,强调“直到老年”的结果。
-
白头相守:突出“守护”的主动性,多用于描述患难夫妻的坚守。
-
分道扬镳:反义成语,指夫妻或伴侣因矛盾分开,与“白头偕老”形成鲜明对比。
“白头偕老”不仅是四字成语,更是中华文化对婚姻本质的深刻诠释,它融合了爱情、责任、包容与承诺,既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情感指引,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婚姻并非仅靠激情维系,更需要双方在岁月长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