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体鳞伤成语
体鳞伤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iàn tǐ lín shāng,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iàn tǐ lín shāng |
结构 | 主谓式 |
感情色彩 | 中性 |
出处 | 清·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打得遍体鳞伤,着实走不动了” |
释义 | 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遍体”表示全身,“鳞伤”指皮肤被划伤或受伤,像鱼鳞一样密集排列,以此比喻伤口分布的广泛性。 |
近义词 | 皮开肉绽、体无完肤、伤痕累累等 |
反义词 | 完好无损、安然无恙等 |
语法功能 | 作谓语、定语,用于描述人或动物身体受到外力摧残后的伤势状况。 |
用法示例
- 描述具体外伤场景:他不小心从山上滚落,被尖锐的石头和树枝磕碰得遍体鳞伤,鲜血染红了衣衫。
- 用于比喻事物受损严重: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果园里的果树吹打得遍体鳞伤,果实掉落一地,果农们看着满心无奈,这里的“遍体鳞伤”形象地表现出果树遭受破坏的严重程度,仿佛它们也像人一样受到了重创。
相关故事
关于遍体鳞伤这个成语,有一个流传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因为得罪了权贵,遭到了严厉的惩罚,他被打得遍体鳞伤,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那些伤口就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他的身上,让人触目惊心,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生动地展现了“遍体鳞伤”所表达的那种身体受到极度摧残的景象,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文化内涵与意义
遍体鳞伤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身体受伤状态的一种直观而生动的描述,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危险和挑战,战争、劳作、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导致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这个成语的出现,不仅是对这种现实情况的一种语言记录,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伤痛体验的一种归纳和概括,它让我们能够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那种身体遭受重创的状态,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体的健康,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常见误区
- 读音错误:有些人可能会将“遍”误读为“piàn”,正确的读音是“biàn”。
- 语义混淆:容易与“体无完肤”混淆,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体无完肤”的“体”不仅指肉体,还可以指观点、文章、讲话等,含义更广,且能比喻被驳斥、责骂、批评、打击得很厉害或比喻文章被删改得很厉害,而“遍体鳞伤”一般只指人或动物的身体受到外力摧残。
古籍中引用
在清代吴趼人的《痛史》第六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打得遍体鳞伤,着实走不动了。”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在遭受殴打后身体受伤的惨状,通过“遍体鳞伤”一词,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所承受的痛苦和伤害的程度,也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悲惨的氛围,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遭遇和情感。
遍体鳞伤这个成语以其简洁而生动的方式,描绘了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的状态,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用来形象地表达各种受伤的情况,通过对这个成语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含义和用法,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FAQs
- 问:遍体鳞伤可以用来形容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吗?
- 答:遍体鳞伤一般主要用于形容身体受到的外伤,强调身体上的伤痕像鱼鳞一样密集,伤势很重,虽然在一些文学性的表达中,可能会用它来夸张地形容精神上的痛苦,但在规范的用法中,它更倾向于描述身体层面的伤害,如果要形容精神上受到的严重伤害,一般会使用“心力交瘁”“精神崩溃”等词语。
- 问:遍体鳞伤和伤痕累累有什么区别?
- 答:遍体鳞伤侧重于形容全身布满像鱼鳞一样密集的伤口,强调伤口的分布状态和伤势的严重程度,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受伤者身体的惨状,而伤痕累累则更侧重于强调伤痕的数量多,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口,还可以指经历过很多磨难、挫折后留下的痕迹,既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比如心灵的创伤等,其涵盖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