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成语
出尔反尔”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孟轲的《孟子·梁惠王下》,这个成语原指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在现代汉语中,它多用来形容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基本信息
项目 | |
---|---|
拼音 | chū ěr fǎn ěr |
注音 | |
解释 | 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
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
近义词 | 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
反义词 | 说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为定 |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了一场战争,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邹国百姓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还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这时正好孟子来到邹国,邹穆公就问孟子:“在这次战争中,邹国的老百姓眼看着邹国的官吏们被杀却袖手旁观,真是可恨!要是把他们杀了吧,他们人又太多,杀不完;要是不杀吧,以后再有这种事情,更没有人去营救了,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问道:“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邹穆公说:“不知道。”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的责任,他说:“在闹灾荒的时候,邹国的百姓们没法生活,年轻力壮的外出逃荒;年老体弱的就死在路上,尸体丢在山沟荒野之中,而您的粮仓里储满了粮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属下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并不把灾情告诉您,他们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还加紧搜刮、残害百姓,百姓怎么能不恨这些官吏呢?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老百姓自然不会去救,曾子曾经说过:‘要注意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你的百姓一直无法报仇,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所以说,您也不要怨恨那些百姓,如果您实行仁政,爱护百姓,那么百姓也会爱护您和您的官吏,并且在危险的时候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开始实行仁政,邹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成语寓意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深刻揭示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日渐衰微,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处处传递着正能量。“诚”即“内诚于心”,强调的是诚实诚恳;“信”即“外信于人”,侧重于信用信任,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只有讲究诚信的人才是一个人格真正高尚的人,如果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出尔反尔,反复无常,那么当有一天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人肯帮自己,也就必然会穷途末路。
例句展示
- 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 你这样出尔反尔,让我怎么相信你?
- 他经常出尔反尔,让人捉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相关成语辨析
- 出尔反尔 vs 反复无常:两者都形容常常变卦,但“出尔反尔”更侧重于言行前后自相矛盾,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而“反复无常”则更强调变动不定,没有稳定的状态。
- 出尔反尔 vs 言而无信:两者都表示不守信用,但“出尔反尔”更侧重于言行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而“言而无信”则更直接地表示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FAQs
“出尔反尔”中的“尔”是什么意思?
答:“出尔反尔”中的“尔”指的是“你”,这个成语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如何使用?
答:“出尔反尔”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的人。“他经常出尔反尔,让人难以捉摸。”“我们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情,要言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