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发现 > 生死成语

生死成语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04日 11:23:42分享发现71

浩如烟海的汉语成语中,有一类与生死相关的成语,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人对生命、死亡及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这些成语或描绘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或表达对生死的豁达态度,或反映人在生死面前的种种情感与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生死相关的成语及其详细解释:

生死成语

成语 释义 出处/例句
浮云朝露 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周书·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系景,实不愿之。”
劫后余生 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 《三侠五义》第三十二回:“倘非朝命责臣拿问,怎得此喜信,真是劫后余生,实出望外。”
死于非命 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汉书·楚元王传》:“今子遭无道之至乱,光道存亡,沾污渐于世,悲歌而守之,可以死乎?未也,故遂自刎而死,以明其守也。”颜师古注:“言遭乱世而死,是死于非命也。”
九泉之下 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 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此处虽未直接提及“九泉之下”,但“死去”即指归于九泉之下。)
香消玉殒 比喻美女夭亡。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回:“可怜一个芳眷闺中之夷媛,香消玉殒,一命归天。”
含笑九泉 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注:虽未直接提及“含笑九泉”,但马援之言表达了对死后之事的豁达态度。)
回光返照 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间发光的现象,比喻人临死前忽然一阵短暂的神志清醒或精神兴奋,也比喻事物衰亡前出现的短暂的兴旺现象。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张文潜药枕诗云:‘吾生犹破甑,岂见倾时悔。’盖言平生已试之矣,则临终必不悔也,然余尝见一人病困,气已奄奄,忽觉骨节间痛甚,俄而目光闪烁,回光返照,久之复定,吁嗟而已。”
生老病死 佛教认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 《敦煌变文集·八相变》:“生老病死,皆是人间常事。”
溘然长逝 指死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事故,到不知可喜可贺,可悲可叹,还是令尊大人被天子赐了鸩酒来,即刻就要溘然长逝呢?”
半死不活 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 《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只见众人都是半死不活的样子,也有瘫痪的,也有瘸了腿的,也有瞎了眼的。”
百年之后 人的寿命少有超过百岁的;故以百岁为死的代称,死的讳称。 《论语·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虽未直接提及“百年之后”,但孔子此言可理解为对人生长远规划的思考,包括生死。)
寿终正寝 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仪礼·士丧礼》:“死于适室。”郑玄注:“适室,正寝也。”贾公彦疏:“正寝,谓非燕寝及侧室也,人君于路寝,大夫于适室,士于正寝,皆居其所安之处以终。”
忧患余生 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左传·宣公十二年》:“忧患余生,不敢忘也。”
又弱一个 又少了一个,表示哀悼人去世。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凤姐心里想道:‘今日又弱了一个。’因哭道:‘怎么不想这些人!’”
玉碎珠沉 比喻美女的死亡。 唐·王勃《怀春赋》:“玉碎珠沉,香销玉殒。”
釜底游魂 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游魂,游荡的鬼魂。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今君虽在社稷之中,而实釜底游魂耳。”
天不假年 天公不给以寿命,指寿命不长。 晋·李密《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注:虽未直接提及“天不假年”,但李密之言表达了对祖母寿命不长的担忧。)
粉身碎骨 全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也比喻彻底遭到失败或遭遇极大的磨难。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纵有火龙须,犀牛角,亦不能救;毕竟众僧念了一回经,方收拾骨殖,投于大海之中,自此宝玉失了通灵的意义,却是粉渍脂痕污其本来面目,因而毫不值钱,只得仍旧装于匣内,埋在土中。”(注:虽未直接提及“粉身碎骨”,但宝玉之遭遇可视为一种“粉身碎骨”的隐喻。)
香消玉碎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 《封神演义》第三十回:“可怜一个芳眷闺中之夷媛,香消玉碎,一命归天。”(注:与“香消玉殒”意思相近,但更强调“玉碎”的意象。)
饮恨而终 心怀怨恨而死。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吾不信被诸葛亮所算!’羞惭而退,后人有诗嘲之曰:‘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注:虽未直接提及“饮恨而终”,但周瑜之死可视为一种“饮恨而终”。)

除了上述成语外,还有如“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之交”(同生共死的交谊)、“生离死别”(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等成语也与生死相关,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FAQs

Q1: 有哪些成语可以形容人临死前的状态? A1: 形容人临死前状态的成语有“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前忽然一阵短暂的神志清醒或精神兴奋)、“溘然长逝”(指忽然死去)、“香消玉殒”(比喻美女夭亡)等。

生死成语

Q2: “寿终正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可以用来形容哪些情况? A2: “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或自然的结束,它可以用来形容人自然老死、事物自然消亡或某种状态自然结束的情况。“他一生勤劳节俭,最终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余。”这里用“寿终正寝”来形容他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fenxiangfaxian/1178.html

分享给朋友:

“生死成语” 的相关文章

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

故事的成语,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哲思,还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复杂以及生活的道理,以下是一些源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及其详细解释: 序号 成语 出处及故事简述 寓意及现代应用...

滚水锅里煮棉花 熟套子(老一套)

滚水锅里煮棉花 熟套子(老一套)

生活的大舞台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些现象就如同“滚水锅里煮棉花——熟套子(老一套)”一样,看似熟悉,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值得我们细细思索的奥秘。 “滚水锅里煮棉花——熟套子(老一套)”的现象剖析 场景...

狗熊掰棒子 掰一个丢一个

狗熊掰棒子 掰一个丢一个

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这句耳熟能详的歇后语,以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深深植根于民间智慧之中,它不仅描绘了狗熊在玉米地中笨拙而贪婪的行为模式,更成为了人们用以讽刺那些做事缺乏规划、见异思迁、最终一事无成之人的经典比喻,以下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隔着门缝看人 把人看扁了

隔着门缝看人 把人看扁了

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不经意间就陷入了某种认知的误区,而“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这一现象,便是其中颇为常见且值得深思的一种,当我们透过那狭窄的门缝去窥视他人时,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片面的、被压缩和扭曲的形象,就如同从一条局限的缝隙中去...

坟头上耍大刀 吓鬼

坟头上耍大刀 吓鬼

民间俗语的宝库中,“坟头上耍大刀——吓鬼”这一表述颇具独特意味,它以形象且略带诙谐的方式,勾勒出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看似荒诞又隐含深意的画面。 含义解读 情境示例 坟头 通常被视为阴森、肃穆之地,与死亡、...

闭着眼睛卖布 胡扯

闭着眼睛卖布 胡扯

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和说法。“闭着眼睛卖布——胡扯”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毫无根据、胡乱编造的行为,就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这个有趣的表达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在我们生活和语言交流中的体现。...